close

緬懷「民國人」 中國掀熱潮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志德/北京報導】

2010.09.27

這兩年,中共政府不斷要求和台灣展開政治對話,「中華民國」如何定位,成了涉台學者的熱門課題。但早在「中華民國」成為政治顯學之前,歷史、文化上的「民國熱」已在大陸民間流行多時。近來知名畫家陳丹青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提出一個詞「民國範兒」,再次煮沸大陸的「民國熱」。

依照中共書寫的歷史,中華民國起於一九一二年,亡於一九四九年。因而在這一段時間出生、成長的中國人,就稱為「民國人」。

胡適、張愛玲是民國人;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一代元老,也無一不是民國人。但這不僅僅是從時間區分,而是如陳丹青說:「範兒,是一種『樣子』」,也就是「民國人」特有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 (胡適1891—1962 ; 周恩來1898-1976 ; 劉少奇1898-1962 ; 張愛玲1920—1995)

陳丹青所謂「看」民國人的「樣子」,原本的確是一種視覺經驗。因為這幾年,「老照片」之類的書籍在大陸市場反應奇佳。對許多大陸年輕人而言,清末民國既熟悉又陌生,雖然早在歷史課本裡讀得爛熟,但文化的傳承,早在文革時期就一刀兩斷。

另一位醉心民國史的學者,廈門大學教授謝泳日前在一場論壇上直言,「民國的開放風氣,保障了頂級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如果用諾貝爾獎當指標,得獎的中國人,他們受的大學教育,不是在民國,如楊振寧、李政道,(還有光纖之父高錕 1933年生於上海) 就是後來在台灣。在人文學科,像余英時(香港)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受的也是民國教育。

在當今的科學界,謝泳說,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本權威的學術期刊,但在民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數學以及協和醫院辦的「中國生理學」,都是世界一流的期刊,能夠吸引外國學者將稿件投到中國來。

「那是一個好的時代,精神是昂揚的,社會是開放的。」謝泳說,在人文、藝術上,被廣泛肯定的作家和學者,胡適、錢穆、林語堂、張愛玲、魯迅,也都是民國人。「有這樣的成就,如果還有人要說,那完全是個人吃人的黑暗時代,肯定說服不了任何人。」 (佩娃補充 提到的人太少了 還有徐志摩 梁啟超 趙元任 陳寅恪 王國維 葉公超 蔡元培 老舍 曹禺 沈從文 巴金 冰心 瞿秋白 三錢 華羅庚 陳景潤 蘇步青 林徽音 金岳霖 熊十力 殷海光等等數都數不完) 但這樣的談法,會不會過度美化了民國時期?對此,謝泳說,九O年代以前,民國對大陸人而言,只有政治,這樣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近年來,大陸人更有興趣的是民國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層面。謝泳說,愈進到這些領域裡,愈會發現民國時代的成就,遠遠超過後來由共產黨統治的六十年,就算有知識份子在內戰時選擇留在大陸,到了文革時期,也被整肅得乾乾淨淨,「如今談論民國,其實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反思。」

「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然而唯其短暫,這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卅年間奠定的,豈可小看?」陳丹青的話,為「民國熱」做了最好的註腳。 【2010/09/27 聯合報】@ http://udn.com/

上文所提到的名人 如胡適1891—1962 ; 周恩來1898-1976 ; 劉少奇1898-1962 ; 張愛玲1920—1995 僅有張生於民國時期 也就是說 民國人 應該只在那個時期成長的人 那是個連年戰亂 哀鴻遍野 民不聊生的時代 也是個充滿了熱情理想與幹勁的時代 除了文中提到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 以外 更重要的那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代 不錯 社會充滿了不公和下層的血淚 但是一流的人才 科學的大師 與最精緻的文化 就是在犧牲了貧窮農工的利益才蘊釀得出 在工農兵出頭 或百業平等 只顧眼前 齊向錢看的社會(包括美日)是很難產生什麼精英的 理由很簡單 就是天才的靈氣都被職場競爭和日常生活磨光了 整個社會只剩下庸工碌碌 隨波逐流的一群 兩岸如此(而井蛙國只能出驚世的阿扁) 跟隨美帝資本主義膚淺的速食文化皆如此靈性與人才在廣義的商場鬥爭中被窒息扼殺

暫止於此

轉載自----小佩娃,謝謝

小佩娃

ps: 1. 上文提到的人實在太少了 還有徐志摩 梁啟超 趙元任 陳寅恪王國維 葉公超 蔡元培 蔣夢麟 傅斯年 老舍 曹禺 沈從文 巴金 冰心 瞿秋白 三錢(錢學森 錢三強 錢偉長) 茅以升 華羅庚 陳景潤 蘇步青 林徽音 金岳霖 熊十力 殷海光 柏楊 等等數都數不完)

2. 高錕 美國物理學家。1933年11月4日 生於中國上海 。1957年獲倫敦大學理學士學位,1965年獲博士學位。1957~1960年任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工程師,1960~1970年任標準電信實驗室主任研究工程師。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電機系工作,以後在國際電話和電報公司電光產品部任副經理。高錕在電磁波導、陶瓷科學(包括光纖製造)方面獲28項專利。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6年,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共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C曾獲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peter的部落格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