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孫文就任首任臨時大總統。不久,袁世凱與孫文議和,大清帝國末帝溥儀發佈《宣統帝退位詔書》,首都遷至北京起,中華民國正式繼承清朝成為中國新的統治政權。這個時期被稱為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雖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但企圖破壞國會,暗殺主要政黨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使政治陷入亂局。之後發生中華帝國與張勳復辟,使民國政體受到考驗;後期北洋軍閥割據,動盪不安。1926年,中國國民黨發起北伐後大致統一全國,首都遷至南京,組成國民政府。期間內憂外患不斷,由於日本入侵,1937年至1945年間與日本全面爆發戰爭,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且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參 5]。1947年頒布憲法,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1947年全面爆發的國共戰爭中受中國共產黨重挫,於中國大陸的統治瓦解,其中央政府於1949年12月7日遷至台北,延續至今;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於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形成台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的格局。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表決「中國代表問題議案」前,宣布退出聯合國,其擁有的中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承繼[參 6]。 中華民國疆域面積曾達1141萬平方公里[;現今實際管轄領土共有台灣(含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含烏坵)、馬祖列島、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和中洲礁,《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稱為「自由地區」,而法律有時稱為「臺灣地區」[注 9]。一級行政區分為台灣省、福建省、台北市與高雄市。台灣本島為實際管轄領土的主體,西部地勢低平,山地佔全島2/3,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北迴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氣候分成了熱帶及副熱帶的季風氣候,七月至九月常有颱風過境。主權方面,中華民國政府從未宣佈放棄其原有之中國大陸領土[參 7]。依憲法規定,其法定領土以固有疆域而定,然而範圍之界定為政治問題[注 8]。另外,中華民國政府宣告二戰後劃歸日本的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地理上是台灣附屬島嶼,隸屬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也從未承認琉球群島為日本領土。 政治體制為特有的五權分立制度,政府為偏向總統的雙首長制。原於1946年制定的憲法在1990年代後多次修正,以適用於現今環境。主要政黨有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參 8]。經濟以服務業與製造業為主,出口以電腦與電子產業為主,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大陸與香港、美國及日本。外交方面,由於兩岸互不承認國家地位,在國際間常發生外交戰。1971年,其聯合國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參 9]而退出聯合國[參 10]後,在國際上的外交空間相形縮小。目前雖未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參 11],但積極與世界主要國家維持半正式關係[參 12] [參 13],並參與重要國際組織,與23國建有正式邦交關係。目前實行「外交休兵」政策,以期緩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外交競爭。兩岸在政治方面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主張與台灣統獨問題,仍有糾紛。但自1987年以來,兩岸在經濟及文化上之交流日趨頻繁,近來陸續展開三通,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狀態,以期促進兩岸持續發展與繁榮。 [編輯]稱謂 台灣主題首頁 中華民國政府視己為中國文化正統傳承,創立以來簡稱為「中國」,但自1949年退守台灣後,國際社會一度稱之「國府中國」或「自由中國」,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參 14],以示區別。以「台灣」替代中華民國名稱可能自越戰起普遍[參 15]。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就改變中國代表權之「重要問題案」表決投票,未能通過,中華民國代表團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參 16]。隨後,聯合國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代中華民國代表投票表決,通過第2758號決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唯一合法中國代表[注 10]。而在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前,美國便開始普遍直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參 17],近斷交時開始直接稱中華民國為「台灣」,美國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原則中「一個中國」政策下,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中國代表[參 18]。今日,「台灣(Taiwan)」成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另一個稱呼。國際媒體多稱中華民國為「台灣」(Taiwan),例如路透社在報導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賽況時,以「台灣」來稱呼。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上亦以「華」自稱[參 19]。 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世界衛生大會等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國際組織中,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多為「中華臺北」,英語譯為「Chinese Taipei」。在世界貿易組織中,中華民國採用「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即「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稱;簡稱則被世貿秘書處未經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擅改為「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參 20] 中國共產黨政權認為中華民國的統治在1949年已經結束[參 2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官方稱謂中,中華民國被視為前朝,僅能出現於歷史資料中[參 22],時事中所有涉及中華民國之處,均替換成「台灣」或「台灣當局」[參 23][參 24]。是故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對北京當局強調「正視現實」。 立國之初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_1912-1928.svg 袁世凱(左)與孫中山(右)以及兩面代表早期之中華民國的國旗(五色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甲午戰爭後清朝面臨許多政治和外交危機,民間革新與革命思潮湧現。惟改革進程遠不若知識份子所期待,許多志士逐漸對清廷不再抱存寄望,轉而同情或投入革命。爾後,孫中山亦於失望中,創立興中會,號召推翻清朝與帝制。革命思想及主張逐漸得到士紳和知識份子認同並影響廣泛之後,同華興會、愛國學社、青年會合組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數月內各省響應,紛紛獨立,史稱辛亥革命。到12月29日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的17省已經獨立。 岌岌可危的清廷起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雖然袁世凱發兵擊潰湖北的革命軍,但他希望議和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雙方斷斷續續停戰,並正式派代表於上海市議和。革命期間因有黎元洪與黃興之爭,直至孫文自海外返國,方被獨立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參 26]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市正式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同年1月至3月,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定南京市為臨時首都。2月12日時,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代宣統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大清帝國至此滅亡,標誌著中國五千年君主制的終結。[參 27] 主條目:北洋政府 五色旗—北洋時期的國旗 袁世凱利用軍事優勢與政治手腕,在南北議和中取得絕對優勢。不久,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政府遷都至北京市,史稱北洋政府。於此時期,中華民國遭遇兩次危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的洪憲帝制,肇因在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次,有違袁稱帝之願,爾後多數黨領袖宋教仁返北前於上海市車站遭刺殞命,政局丕變,袁乘亂推動帝制,惟終因蔡鍔、唐繼堯與李烈鈞等人發起護國戰爭(又稱雲南起義)推翻袁世凱政府。第二次為張勳發動張勛復辟,期間被段祺瑞所驅逐於外,爾後段廢除《臨時約法》,孫中山隨即發起護法運動,於廣州市建立軍政府,軍政時期開始。此時期,由西方引進民主及科學思想,發起許多運動。以北京學者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識份子發起新文化運動。而以南京學者為首的學衡派等知識份子倡議復興中華文化。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戰勝國,由於巴黎和會的青島歸屬問題使知識份子憤而發起五四運動,最後政府拒簽凡爾賽條約。 北洋政府因為府院之爭、貪污腐敗(例如曹錕利用賄選擔任總統)與民國軍閥割據而動盪不安。最後分裂成數個軍閥,主要勢力有:據有東北、河北及山東的奉系張作霖(含魯系)、河南湖廣的直系吳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孫傳芳。至於廣州護法政府則與實力派軍閥意見不合,又因陳炯明政見與孫文相左,使第一次北伐失敗。孫文在尋求美、英、法政經支援未果後,採取聯俄容共政策,在共產國際協助下重建政府,在蘇聯協助下成立黃埔軍校,然而這也使共產黨勢力進入至中國國民黨之中[參 28]。1925年,護法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並建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或革命軍)。國軍東征陳炯明,平定滇、桂叛軍,締造了北伐契機。最後以蔣中正為總司令於1927年宣布北伐。 北伐期間,國軍主力北上攻下長沙市與武漢市,擊敗直系後東征攻下南昌市。東路軍經由閩浙,最後與主力軍會合於南京市,新直系潰敗。之後因為容共問題,蔣中正於南京市另立國民政府並宣布清黨,是為寧漢分裂。隨後武漢政府同意「分共」,與南京政府復合,史稱寧漢合流。隨後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暴動,建立自己的軍隊。1928年西北軍馮玉祥與晉系閻錫山加入國軍,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間日本為阻礙北伐於濟南市引發五三慘案,國軍避免衝突而繞道。最後國軍攻克北京市;奉系張作霖於瀋陽皇姑屯車站遭日本人炸死。年底,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 [編輯]訓政時期 主條目:國民政府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定南京市為首都,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以1924年孫文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訓辭為中華民國國歌。根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北伐成功後開始訓政時期,該時期至1947年頒行《中華民國憲法》時方告結束。 至抗戰前這段時期又稱「黃金十年」。在外交上,不平等條約通過外交途徑逐漸廢除。為了建立運輸要道,以南京市與蘭州市為中心,建立連省公路與粵漢、浙贛及隴海鐵路,並且建立廣泛分佈的通訊設施改善訊息傳輸。財政方面則是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並且增大工業和農業生產。[參 29] 為了提升民生品質,積極將立法和刑法系統現代化;積極建設首都南京,實踐都市計畫,美化、綠化市容;於各省省會或首邑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禁止毒品買賣;制定國語以便統一中國社會。這些改革增進了民眾的統一感和自豪感,也使得蔣中正在中華民國國內的聲望達到頂峰。 但是,在國防上,中華民國卻處於內憂外患的窘境。由於中央推行軍政統一使得地方派系被削弱,導致地方與中央的關係惡化[參 30],最終地方各派系(如桂、晉及馮)陸續與中央發生了戰事,史稱中原大戰,最後中央軍勝利。而後為了對付據守贛南、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中國共產黨,先後發起五次「剿共」。中國共產黨最後於1934年10月「長征」撤退,最後抵達陝北。日本軍閥於此期間逐步加強侵略,九一八事變後吞併中國東北並建立滿洲國。日軍一二八事變意圖侵略上海市,最後國軍成功抵禦而停戰。隨後日本軍藉由長城戰役、華北五省自治,企圖吞併中國華北。當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定下「攘外安內」的政策,旨在避免對日全面開戰與剿共同時並行。但在中國共產黨倡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內反日逐步高漲以及張學良因剿共失利及東北軍思鄉等因素[參 31],於1936年12月發生西安事變,使蔣中正同意停止剿共並收編「紅軍」為八路軍與新四軍。此事件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得以穩定,改寫了中華民國未來歷史。不過,由於國民政府仍無強大經濟力與武力對日抗衡,當時只能避免對日全面作戰。[參 32] [編輯]抗戰時期 主條目: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3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首都開羅市發表開羅宣言 1937年7月日本引發盧溝橋事變後陸續攻陷華北各地。蔣中正定下「以空間換時間」、固守耗敵以待國際局勢轉變。8月上海發生淞滬會戰,國軍戰敗受創慘重,但也將日本戰略改為由東至西入侵。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市後,首都南京市於12月淪陷,日本發動震驚國際的南京大屠殺。而後南北日本軍欲會師徐州市時,國軍在台兒莊擊潰之,史稱台兒莊大捷。而後為了防止日本軍南下及西進,國軍決黃河堤防以阻敵。當時國軍軍力共170萬人[注 11]。因戰爭爆發,立憲被迫延後。 中國共產黨所屬的紅軍約6萬人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加入抗戰。該兩支共產黨軍隊參與敵後游擊戰對抗日本軍並鞏固本身的根據地以發展軍事力量,較有名的對日戰役為平型關戰役(國共聯合)與百團大戰。 1938年8月至10月發生武漢會戰,日本軍攻下武漢市。同期間又登陸大亞灣,攻下廣州市並侵略華南。由於戰線拉長,中日轉入相持階段。1939年期間中日雙方於豫鄂湘桂各省交戰,日本軍三次南下長沙市皆為國軍擊潰,史稱長沙大捷。1941年--1943年,國軍與日本軍多次在中原地區和湘浙贛地區爭奪,先後爆發多次會戰,但總體保持平衡對峙態勢。在淪陷區,國軍開闢敵後戰場並展開牽制與游擊,日本軍僅能控制據點與交通線。至1940年,日本為了管理佔領地並達成「以華制華」目的,陸續建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及汪精衛政權。 在外交上,美國力促中日和談。由於日本一方開出的停戰條件過高使中華民國難以接受,以及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和談最後破裂。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國成立「ABCD包圍網」對日禁運。最終日本於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遂正式成為同盟國一員並正式對日宣戰。蔣中正任中國戰區統帥,約瑟夫·史迪威任參謀長。英國開放滇緬公路補給物資,英美各國亦對中簽訂平等條約。由於英美各國採「先歐後亞」策略,中華民國仍未減輕負擔。日本意圖切斷中國補給線,於1942年攻擊緬甸,國軍派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支援英國。最後緬甸被日本佔領,滇緬公路中斷。1944年中英盟軍反攻收復緬北,並建立中印公路。這段期間日本發動「一號作戰」,先後打通了平漢、漢粵線,建立大陸補給線。並攻至獨山,一度威脅中華民國臨時首都重慶市。 1945年時,太平洋同盟國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本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本軍意圖反制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鄂西會戰與湘西會戰,國軍皆抵禦成功。4月國軍發動反擊,至8月收復廣西全境,並意圖收復華南。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市與長崎市先後投下核子彈,蘇聯亦依據《雅爾達密約》對日本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滅滿洲國並佔領中國東北。最終日本昭和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於美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南京市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抗戰勝利,中華民國收復東北與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雖然國軍因為裝備、經濟等因素不如日本軍,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但是國軍成功拖住部分日本軍主要戰力,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注 12],使盟軍得以在戰略上順利對付日本軍。 [編輯]內戰時期[注 13] 主條目:國共內戰和行憲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Mao_and_Chiang1945.jpg 1945年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雙方,這使得共產黨得以持續擴張。圖中蔣中正居中、毛澤東居右、美國特使馬歇爾居左。 1946年國民政府由陪都重慶市遷還南京市。1946年11月15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市召開制憲國民大會,而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民主同盟因為對政府改組和東北調停結果不滿而拒絕參加。此次會議通過《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正式為《中華民國憲法》,並於隔年公布與施行。1947年11月,中央推動全國大選。1948年,行憲國民大會通過莫德惠、胡適等所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參 33];大會選舉蔣中正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5月20日,蔣中正、李宗仁就任總統及副總統職,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憲政時期開始。 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擴張到華北及東北地區,形成割據。自1945年9月起至次年1月,中國共產黨為與中央爭奪受降權和受降區域與政府軍發生武裝衝突。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在重慶市達成雙十協定,確定以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徑達到和平民主建國,並儘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制憲事宜。年底,美國派特使馬歇爾調停國共雙方,於1946年1月簽訂了一月停戰令,並召開各黨平等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惟同年春國共又爆發政治摩擦,4月,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5月,孫立人屢屢擊敗共軍,直逼哈爾濱市。此間美國馬歇爾威脅要求停戰,國軍被迫停止追擊[參 34]。1947年初,中共三次拒絕國府的和平要求、堅持廢除憲法,至此國共談判完全破裂。2月,美國宣布完全退出國共調停,並開始在中華民國撤軍。3月,中央將中共代表團逐出南京市;胡宗南率軍攻進延安市,國共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國軍在各個戰場呈進攻態勢,雖經幾遭挫折,終在1947年秋佔據全國大部分地區。1947年入冬開始,共軍反攻駐守於大城的政府軍,相繼佔領石家莊,四平等。1948年入夏,國軍困守城市,失去周圍農村拱護,戰局對政府不利。1948年9月遼西會戰爆發,共軍林彪南下圍攻錦州,廖耀湘救援失敗。錦州、瀋陽先後被共軍攻下,東北失守,政府內部要求蔣辭職呼聲甚高。中原方面,早在9月濟南戰役後,共軍領有山東並意圖南下。11月爆發了徐蚌會戰,黃百韜部集結途中被圍,國軍自徐州東進解圍失敗,黃維部自華中前往解救也於宿縣附近被圍,中央令杜聿明放棄徐州,撤退途中被分割包圍,於隔年1月潰敗[參 35]。前兩次戰役使華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會戰爆發,東北共軍入關切斷華北國軍海運退路。在天津失守後,北平守將傅作義投誠,華北大部被共軍佔領。1月底,蔣中正宣布下野,仍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由李宗仁繼任總統。 1949年4月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開啟北平和談以期望「劃江而治」。然而共產黨提出逮捕民國正副總統等「43名戰犯」的要求使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不久共軍發動渡江戰役,江陰要塞投降,南京市、上海市及武漢市相繼失陷。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廣州市等地,最後遷至台北市。共軍林彪於8月至10月陸續佔領華南地區;華東共軍於10月進至福建,一支部隊登陸金門全軍覆沒;共軍劉伯承和鄧小平於11月至次年3月陸續佔領四川、西康等地。李宗仁見大勢已去,赴港後逃至美國。蔣中正於西南持續作戰,最終退往台灣,至此失去中國大陸政權。另外,在台灣光復後,由於接管政務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不當引發民怨,最後於1947年春發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結,使台灣民眾開始不信任政府,促使日後台灣獨立運動的發展。 [編輯]政府遷台 主條目:台灣戰後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3月,由於李宗仁滯留美國不願回國,於是蔣中正在台灣復行視事。蔣中正藉由原大陸地區國民大會代表行連選連任,先後擔任第一至第五任總統。此時政府財政匱乏,只好被迫使用先前搶運來台灣的黃金解危。期間東南沿海依舊動盪不安,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猛烈攻擊。由於國軍集中於台灣,海南、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先後淪陷。在金門先後發生的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1954年)及八二三砲戰(1958年),由於國軍防禦堅強及解放軍缺乏渡海能力,使得中華民國逐漸安定。另外,據守滇南的國軍撤至緬甸北部,最後部份軍隊撤台。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並給予美援貸款,使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並且穩定軍事與經濟。1951年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省議員及全台縣長市長舉行選舉。為了抗共,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戒嚴令」,並加強「反共抗俄」宣傳。雖然安定內部,但使民主憲政體制遭到凍結,造成許多人因反對言論或行動被指為「匪諜」遭迫害,史稱白色恐怖時期。1966年,毛澤東在中國大陸發起文化大革命,使中華文化遭受史無前例的破壞,中華民國政府因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到1970年代之前,國際社會都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內政方面,台灣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參 36],穩定農業。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了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 1971年中華民國宣佈退出聯合國,聯合國隨之通過《第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原有的中國代表席次。雖決議對其無效,但此後的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幅度滑落,國際上開始常稱之台灣。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為穩定經濟發展,1973年11月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這些行動促進經濟發展,使1980年代後的台灣擠身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逐漸過渡到勞力密集的工業,並朝向服務業發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灣各種社會運動、政治運動能量皆在此時期累積。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及第七任總統。 [編輯]解嚴至今 1978年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演變,及解決國內民主改革需求,蔣經國審慎推動國家邁向民主化。1987年對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的成立採取寬容態度;兩年後開放組黨,繼而宣佈解除台灣省戒嚴令、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自此逐漸熱絡。1988年蔣經國病逝台北,李登輝繼任總統,於1990年當選第八任總統。此年國內大學生為了萬年國會問題發起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為了使憲政回歸正常,李登輝修憲並改選國民大會,最終使公民可直選總統。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機所造成的緊張局勢及美日等國際關注之下,李登輝最後於首次正、副總統直選中與連戰競選成功,並順利連任總統。為了化解省籍情結,他提出「新台灣人」的理念,並希望中華民國成為亞太營運中心。1997年在香港主權移交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開始加強對台灣主權的主張,而中華民國則力圖保持本身政治經濟穩定。 2000年總統選舉由民進黨籍的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總統、副總統,實現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召開修訂憲法,將未來修憲職能移交給自由地區全體國民[參 37]。此時因政黨惡鬥、中國崛起與台灣媒體亂象影響,中華民國政治、社會及經濟等均顯得動盪不安。1980年代,因為工資上漲、環保及中國大陸崛起等諸多因素,台灣製造業面臨產業外移的問題[參 38]。由於政府提倡高科技發展,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的比例逐漸過半,並於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8月,陳水扁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國內外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由於投票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部分人士質疑選舉結果並發起抗爭。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個中國」的主張。此事造成眾多中華民國國民不滿,於3月26日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其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及決心。2008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許多小黨因未獲席位而難以發展,部分弱勢群體代表無法在國會殿堂為所屬群體發聲。 2008年第十二任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分別當選總統、副總統,而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於卸任後爆發貪汙弊案。馬英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活路外交、簽訂ECFA、江陳會等方式以加強兩岸合作。並且希望能與亞太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澳洲、東協各國簽署FTA。對於兩岸關係,不同於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他主張「一國兩區」的關係,並且認同九二共識。行政區規劃方面,縣市合併升格改制案形成五都十四縣的規劃。2009年8月中度颱風莫拉克直撲台灣,造成八八水災。由於馬英九政府未能及時反應,錯失緊急動員全力救災的先機,且一度拒絕外援,而引發民怨。2010年6月29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簽署ECFA協定,與中國大陸有更緊密的經濟關係。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您整理出經濟數字上漲背後的十大怪象

作者:賴建宇

  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3.1%。九月進口新車銷售數量成長超過七成。零售業營業額八個月內突破兩兆兩千億元,創下歷年同期紀錄。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最熱門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究竟是什麼?與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有何不同?以下郵件安全與管理產品供應商Cellopoint將解釋雲端運算的源起、概念成形以及其相關應用。 雲端運算在這幾年被炒的火熱之前,大家可能同時也聽過另一個名詞──網格運算;很多人覺得網格運算跟雲端運算很像,事實上兩者在概念上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區隔,均可看成是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衍伸出來的概念。 網格運算 vs. 雲端運算 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是透過利用大量異質電腦(通常為桌面Desktop)的未用資源(CPU資源和磁碟儲存空間),將其變成一個虛擬的計算機叢集,為解決大規模的計算問題提供了一個架構。網格計算的焦點放在支持跨網域運算的能力,運用平行運算,著重企業間或跨企業的資源充分運用,共同解決困難的運算任務。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則是一種具動態延展能力的運算方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將一個電腦運算工作(Task)分成許多程序(Process),透過分佈於網際網路中的伺服器群組(雲端主機)處理分析後,再將結果傳回使用者端。 雖然雲端運算源自平行運算的技術,不脫離網格運算的概念,但是雲端運算更專注在資料的處理。 主流的雲端技術 ˙MapReduce:是Google 運用在雲端運算中的關鍵技術,讓開發者開發大量資料的處理程式。先透過 Map 程式將資料切割成不相關的區塊,分配給大量電腦處理,再透過 Reduce 程式將結果彙整,輸出開發者需要的結果。 ˙Hadoop:Hadoop是由Google雲端架構得到啟發而開始的開放原始碼計劃,Hadoop的架構是由Google發表的BigTable及Google File System等文章提出的概念實做而成,以java寫成,可以提供大量資料的分散式運算環境,但所用的分散式檔案系統與 Google 不同。Yahoo 為該計畫最主要的貢獻者和使用者。 雲端運算服務模式 雲端運算的應用通常以虛擬的型式,把資訊技術,包括運算、儲存及頻寬,以「服務」的形式,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給客戶。透過雲端運算,使用者只要把一個服務當作黑箱(Black Box),輸入想要進行的動作,不需要知道黑箱內如何運作,只要等處理結果回傳即可。依照服務的類別可分為下列三種模式: 1.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透過網際網路取得軟體部署的一種模式,提供企業隨選訂閱軟體服務(Software on Demand),從前端的辦公室應用如 Email, 文書處理到後端的資料分析、客戶關係管理、業務流程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等。代表廠商有Google、 Salesforce、Microsoft等。 2. 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PaaS 為一種服務型的主機平台或虛擬解決方案集合,使用者不用自建硬體主機和作業系統,透過網路租用PaaS服務業者提供的虛擬主機平台,能夠省去軟硬體維護及管理的人力和時間。透過PaaS,軟體業者可以專注於軟體開發並加快功能部署上線的時間,知名的業者如Amazon web services與Google App Engine等。 3. 架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IaaS 將IT基礎架構變成一種服務,企業以委外的方式將企業內部所需的IT架構交由IaaS廠商提供。相較於建構傳統機房需要訂購所需的硬體、軟體、儲存、電力及頻寬成本,企業可以更有效率的取得IT資源,用多少付多少。 企業私雲(Private Cloud)及混合雲(Hybrid Cloud)的概念就是IaaS的延伸。私雲將外部資源透過 VPN的方式變成企業內部資源;混合雲則結合公雲(Public Cloud / SaaS)與私雲,更有彈性的將不同廠商提供的雲端服務整合起來,敏感資料交由私雲進行服務,非機密資訊則交由成本更低的公雲。 愈來愈多的廠商投入雲端服務,表示雲端服務市場已成未來趨勢,市場興起代表著企業組織可降低資訊服務建構成本,將重心放在核心營運業務上,提升效率及競爭力。不過雲端服務的流行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如安全性隱憂、服務等級(Service Level)是否足以應付組織日常作業要求、與既有系統相容度等。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作者:黃重憲 / 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系 「雲端運算」=「網路」=「網路運算」。「雲端運算」不是「新技術」或「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隨著Google在去年初宣布於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雲端運算」」這個聽來帶點浪漫色彩的科技名詞立時席捲各大媒體版面。眾多網路公司以及「網格運算」服務都搶搭順風車,聲稱他們的服務也屬於「「雲端運算」」。但是,只怕很少人能夠聽明白他們口中的這朵「雲」代表著什麼玄機,以及它究竟要做什麼「運算」。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所以說,「雲端運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雲端運算」的概念事實上也不算新,其本質大抵承襲自「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以及「「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這兩位老前輩。在進一步窺探雲中的奧秘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其源頭。 所謂「分散式運算」,顧名思義,就是將大型工作區分成小塊後,分別交由眾多電腦各自進行運算再彙整結果,以完成單一電腦無力勝任的工作。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啟動的「SETI@home計畫」。該計畫利用超過500萬名參與者的個人電腦的空閒時間進行分析無線電訊號的運算,以期能找出外星生物。 而「「網格運算」」則是分散式運算加以延伸的一支,其主要特點在於將各種不同平台、不同架構、不同等級的電腦透過分散式運算的方式做整合運用。所謂的「網格」指的則是以公開的基準處理分散各處的資料。 由此觀之,「雲端運算」與「網格運算」並沒有顯著的不同。的確,兩者都是分散式運算的延伸,唯獨「網格運算」著眼於整合眾多異構平台,而「雲端運算」則強調在本地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網路取得遠方的運算資源。 問題來了,若說只要是透過網路線接上「雲端」並利用遠端資源就可以稱做「雲端運算」,那麼上Gmail收發信件與利用BitTorrent之類的P2P技術取得資料,豈不都可算是「雲端運算」?但是這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究竟何者才能算是「正港」的「雲端運算」呢? 在「電腦世界」(Computer World)一篇標題為「雲端運算」的過度混淆」( Cloud computing hype spurs confusion) 的文章中,引述了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的分類方式,將「雲端運算」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與「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Gartner指出,「雲端服務」專注在於藉由網路連線從遠端取得服務。例如提供使用者安裝和使用各種不同作業系統的Amazon EC2服務。這類型的雲端計算可以視為「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後繼。利用這些服務,使用者甚至可以只靠一支手機做到許多過去只能在個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 而「雲端科技」則是著眼於利用虛擬化以及自動化等技術來創造和普及電腦中的各種運算資源。Gartner認為,這種類型可以視為傳統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延伸,且不需要經由第三方提供外部資源便可套用在整個公司的內部系統上。 所以說,根據Gartner的定義,Google所謂的「雲端運算」,包含「iGoogle」、「Google Calendar」等,雖然也有運用到「雲端科技」的部分,但是大抵上其模式則是屬於「雲端服務」的範疇。 不讓Google、Yahoo!等網路公司專美於前,趨勢科技於2008年11月全球首創使用「雲端運算」技術進行防毒。使用者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將更新過的病毒碼下載到個人電腦中,而是在網路上即時偵測惡意程式。藉由「雲端運算」,使用者便可節省更新病毒碼所需的硬碟空間,而且也能一併解決病毒碼批次更新速度比不上新病毒產生速度的問題。此外,這種更為主動且即時的防禦方式更能夠有效防禦自2007年起大量激增的惡意網頁。 當然,「雲端運算」的威力不僅僅是提供使用者更妥善的服務而已,對企業而言,「雲端運算」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與風險。由於雲端服務不需要將程式安裝在用戶的電腦中,對服務商而言,降低了商業程式邏輯被破解的風險。此外,過去常見到台灣公司必須先將在本地收集的資料傳回美國,經過美國工程師處理後再傳回台灣作業的情況,如此一來則需耗費大量的網路傳輸費用以及時間。利用「雲端運算」,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便能夠透過同一套平台更即時且密切的合作。iThome曾引述趨勢科技研究開發部專案經理楊覲寧的看法:「(「雲端運算」)不只是縮短資料傳輸時間,也加快了趨勢開發新產品的速度。」 然而,在熱情擁抱雲彩之前,先讓我們停下來想想在雲深不知處是否有什麼未見的隱憂。首先,將服務集中在雲端上便有「將雞蛋放在同一欄」的風險。比方說,在我用我個人電腦上的WORD程式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假設WORD突然無法執行,我只要將文件檔案複製到其他裝有WORD的電腦上就可以繼續完成這篇文章。若我是利用雲端服務商提供的文字處理程式,一旦該供應商暫停服務,我能做的就只剩下潛心祈求我的檔案有被妥善保存並向客服人員抱怨。此外,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愛好等等,都將隨著雲端服務一同被服務商紀錄下來。換句話說,以往在個人電腦上被使用者視為隱私的部分,將會更直接地暴露在網路之上。 雖然「雲端運算」的發展態勢仍稍嫌模糊混沌,其在「網格運算」和分散式運算間的定位也是妾身未明。但無論如何,整合眾多電腦的資源使之通力合作以完成更龐大的作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所說:「下一個20年,資安業會怎麼走我不知道,但未來的3、5年,「雲端運算」勢必是重點技術!」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外匯存底的意義、來源和運用 81年2月 近幾年來,由於我國的外匯存底快速累積,普遍引起大家的關心和討論;許多人甚至以為:既然我們擁有這麼多錢,又為什麼不能直接用來進行全國性的經建計畫或地方上的基層建設呢?其實原因並不單純。下面我們將就有關外匯存底的一些基本觀念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希望有助於大家的瞭解。 一、什麼是外匯? 外匯就是外國的貨幣(包括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等)和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包括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由於現金不能生息,保管又困難,並且各國政府也不允許現金被大量搬出搬入國境,因此國與國之間,無論是貨品的買賣(也就是所謂的有形貿易)或勞務與技術的提供或接受(也就是所謂的無形貿易),通常都以現金以外的貨幣來支付價款;也因此我們所持有的外匯,除極少部分是現金外,絕大部分都是以現金以外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方式來保有的。 二、外匯從那裡來? 當我們向國外輸出貨品或提供勞務技術時,外國人所支付的代價就是我們賺到的外匯。相對的,如果我們向國外輸入貨品或接受勞務技術,我們就要支付外匯。因此,我們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便意味著我們的輸出遠大於輸入。從錢的觀點來說,固然是賺了許多錢;但如果從資源的觀點來看,却是把資源大量輸出,用在國內的,便相對減少了。 三、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又是怎麼來的? 國人對外輸出所賺得的外匯並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因為國內的支付是使用新臺幣的。因此任何個人或團體想把持有的外匯在國內使用,就必須前往政府指定辦理外匯業務的銀行(簡稱指定銀行)把外匯換成新臺幣(俗稱押匯或賣匯)。而指定銀行為了保有足夠的新臺幣資金,又把外匯賣給中央銀行,這就是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的來源。相反的,無論個人或團體,如果需要外匯來輸入貨品或接受勞務技術,也可以在法令許可的範圍內,向指定銀行以新臺幣換取外匯(俗稱結匯或買匯);而指定銀行為了保有足夠的外匯,又向中央銀行買進。如此一來一往,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便不時在增減變動。 由於以往我國外匯比較缺乏,因此政府規定所有公民營事業、個人和團體所賺到的外匯,最後都必須賣給中央銀行來集中保管、調度、運用。到民國七十六年七月間,政府鑒於央行的外匯存底已經相當豐富,因此便修改了管理外匯條例,取消了所有的外匯都必須賣給中央銀行的規定,准許公民營事業、個人和團體自行持有外匯,自行運用。從此央行外匯存底的累積速度便緩慢下來了。 當然,我們的新臺幣和其他國家的貨幣,在價值上是有一定的比例的,這就是所謂的「匯率」。以美元來說,假定美金一元相當於新臺幣三十元。依照這個比例,中央銀行每買進一元美金,就要付出三十元的新臺幣;買進一億美金,就等於放出了三十億的新臺幣。以美金來說,中央銀行固然擁有了一億美元的資產;但是就新臺幣來說,中央銀行却也同時有了三十億新臺幣的負債。這是特別要向大家強調的一個「資產與負債平衡」的關鍵性觀念。 四、為什麼不能直接把外匯用來進行全國性的經建計畫或地方上的基層建設? 前面已經說過,外匯是我們對外輸出賺來的,雖然大部分的外匯都賣給中央銀行,但外匯存底乃是屬於全體國民所共有,中央銀行不過是替全體國民保管和運用罷了。既然外匯屬於全民所有,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依規定要求動用外匯。那麼為什麼不能直接把外匯用來進行全國性的經建計畫或支援地方上的基層建設呢?關鍵就在上面提到的「中央銀行的外匯資產與新臺幣負債必須平衡」的觀念和實際操作上。 我們說任何人都可以動用外匯乃是基於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想動用外匯的人必須先準備好等值的新臺幣,然後依照結匯手續來動用;政府機關也不能例外。如果中央銀行直接把外匯送給各級政府(個人或公司行號相同)去用,由於前面已經說過,國內並不以外匯來支付價款,那各級政府豈不又得把分到的外匯向指定銀行去賣匯,換取新臺幣?從中央銀行立場講,這豈不等於把已經買過一次的外匯,還要再買一次?結果一份外匯却變成兩份新臺幣,流通在市面上的新臺幣數量增加一倍,豈不造成可怕的通貨膨脹? 也許有人會說,那就讓各級政府把分到的外匯向國外購買防治公害設備、高科技的新產品、新技術,不也可以嗎?問題是如此一來,中央銀行的外匯資產固然是被消化了,但是中央銀行以前購買外匯所放出去的新臺幣無法回收,同樣會造成通貨膨脹。 因此任何個人或公司行號想動用外匯,就必須先準備好等值的新臺幣資金;政府想動用外匯,就必須編列等值的新臺幣預算,然後依照結匯手續來動用。個人或公司行號如果資金不足,可以向銀行貸款;政府的預算如果不夠,可以發行公債,向民間籌款。這才是動用外匯的正當途徑。 五、中央銀行如何運用外匯? 中央銀行運用外匯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供應國內正當的外匯需要,一個是存放國外孳生利息。 在供應國內正當的外匯需要方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國人出國探親、觀光、訪問、留學、就職,以及其它各種匯出款,都可以依照有關的規定,以新臺幣向指定銀行申請結匯。另一部分是中央銀行提供全國各公民營企業各種融通和貸款,支援他們進口各種民生物資、機器設備、勞務和技術;一方面穩定物價,一方面協助經濟發展。這也正是中央銀行所負的重大任務。這些融通或貸款在到期之後,連同利息,當然都由承借的公民營企業以新臺幣折還給中央銀行。 目前政府正在推動六年國家經濟建設計畫,凡有需要外匯支應的地方,中央銀行當然會積極配合辦理。至於為了推動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中央銀行除了支援公民營事業到海外去購併他國的企業,擴張據點外,也提供種籽資金,成立台北外幣拆款市場;並和新加坡、香港等國際性貨幣經紀商連線作業,為我國金融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存放國外孳生利息方面,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世界著名的大銀行,另一部分則是購買各種有價證券;這也就是前面說過的外匯存底絕大部分是以現金以外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方式來保有的意思。中央銀行在作這種運用時,主要考慮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安全性,就是外匯存底的安全,不能被倒帳;第二個是流動性,因為外匯必須隨時支援國家的需要,所以不能全部作長期而固定的投資;第三個是獲利性,就是在前面兩個原則的考慮下,盡量往利息高的地方去運用;第四個是經濟性,也就是要用在有益於經濟發展的地方去。 經過這樣的運用,中央銀行所獲得的利息相當可觀。而由於中央銀行是個銀行,同樣要支付利息;譬如中央銀行為了減少新臺幣的流通數量,以免造成通貨膨脹,一方面發行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儲蓄券等,一方面收存了幾千億的郵政存簿儲金和銀行轉存款;由此孳生出來數目鉅大的利息,便都依賴運用外匯存底所得的利息來支應,從而有助於達成穩定金融的政策目標。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劉俠(杏林子)

Made by Melody (正芳)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洛克菲勒家族,靠記帳本富過三代。 ( 商業週刊 )

  猶太人總人口只佔全世界的0.3%,但根據《財星》雜誌統計,

全世界的超級富翁中,猶太人占四到五分之一強。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網路上盛傳的8020法則,全世界百分之80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20的人的手裡,你認同嗎?

以下是8020法則,你參考一下: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富,也要窮孩子...

再富,也要窮孩子.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袋米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母親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個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